域觀念。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大中亞的範圍界定為:包括蒙古高原,河西走廊,青海,新疆,阿姆河,錫爾河流域,哈薩克草原南部,伊朗東北部,阿富汗北部,巴基斯坦西北部。
對於狹義“小中亞”範圍的界定,普遍認為是以阿姆河及其錫爾河兩河流域為中心,主要為當代的中亞四個半共和國(不包括哈薩克北部地區),但出於習慣,一般稱之為中亞五國。
英國地理學家哈。麥金德將歐亞大陸的腹地,稱之為“權力的樞紐”。他認為哪個民族如果控制了這個地區,就可以影響整個歐亞大陸的力量對比。
中亞的資源豐富,地理位置重要,被中國輕而易舉的取得,付出的代價基本可以忽略。這是一場完美的軍事行動,更是政治上的大勝利。遠征軍獲取的成就,比我預計的還要出色。但是,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中國人冷手執個熱煎堆,連美國人都羨慕的兩眼通紅,更不要說其它國家了。一時間,各國的小動作層出不窮,中國面臨著沉重的外交壓力。
前文,我曾經提到過,中亞以南是英國人的勢力範圍。我要在這裡說聲“抱歉”了。我說的話,遺漏了“曾經”兩個字。中亞以南的阿富含和伊朗,“曾經”是英國人的勢力範圍。“曾經是”,也就是說,現在不是了。
阿富汗地處南亞、中亞和西亞的結合部,向東與中國相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十九世紀下半葉,阿富汗成為英國的半殖民地。1919年,阿國王阿曼努拉即位,他對這種地位早有不滿,即位不久便宣佈阿富汗獨立。英國人雖然在歐戰中遭到重創,但也不會就此罷休。印度是英國在亞洲的基地,阿富汗就是英國擴張勢力的重要通道。從而在1919年5月,引發第三次英阿戰爭。
然而,阿富汗的地形很特殊。高山、河流和高原山地相間分佈,高山縱橫,不利於大兵團和機械化部隊展開作戰,高山之間的重重隘口更是阻擋外部入侵的天然屏障。所以,也有人稱阿富汗是“入侵者的墳墓。”說白了,這裡是天然的游擊戰聖地,短時間很難決出勝負,通常會成為一場消耗戰。英國人自然架不住人命的消耗,遂於8月承認阿富汗獨立。
伊朗19世紀初淪為英、俄的半殖民地。北部是俄羅斯勢力範圍,南部是英國勢力範圍,中部設為緩衝區。1918年俄羅斯二月革命以後,列寧為了集中力量,放棄了俄羅斯在伊朗的一切特權和權利。1921年禮薩·汗依靠哥薩克旅,控制了政府。當年,英伊協定廢除,英軍撤離伊朗;稍後蘇軍也撤離伊朗。伊朗獨立。
所以,在中國遠征軍攻城掠地的時候,英國人急的要命,卻有勁使不上。接任朱爾典的英國公使麻穆勒,哦,現在是大使了。英國大使麻穆勒只能不斷髮表一些兒意見和看法,表示英國密切關注中亞局勢云云。但這無關痛癢,中國外交部對此作出反應,只是出於對英國的禮貌而已。
順便說一句,中國遠征軍進軍迅速,為了避免與阿富汗、伊朗衝突,快速佔領了與兩國相鄰的地區。雙方沒有發生衝突。現在,中國已經派出使節,試圖與兩國建立正式的外交關係。
我希望修建新的歐亞大陸橋,以避免對西伯利亞鐵路的依賴。從現實情況看,這很有必要。俄羅斯內戰無論哪一方獲勝,多半都會以一場中俄戰爭,來解決兩國之間的分歧。而且,這場戰爭不會輕易結束,很可能長期化。中國下手實在太狠了。不過,要我讓步,也很困難。你的就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
新的歐亞大陸橋將會從新疆阿拉山口出發,橫貫中亞,然後延伸進伊朗,再轉進土耳其,越過亞歐間的博斯普魯斯海峽,與歐洲鐵路相連。恰好伊朗和土耳其都已經獨立,這條鐵路的建設,想必會容易很多。這東西沒有十年八年,絕對沒戲,姑且先放下不提。
英國人被同中亞隔離開來,俄羅斯人內戰正酣,中國如同探囊取物般,輕取中亞。這事怎麼看,怎麼讓人不甘心。於是,英國加快了與俄羅斯談判的程序,努力在各國的談判中,施加影響,俄羅斯臨時政府遂被各國承認。
此後,在中俄的分歧中,各國使節一致認定,中國不守規矩,不遵守協議,是中國的不對,要求中國立刻撤離哈薩克,最好撤離中亞。最後一句話,各國使節只是在心裡想想,並沒有說出口。
外交看不見,摸不著,卻很重要。這麼多國家的一致意見,中國是不能不讓步的。這些國家基本包括了全世界的強國,與之同時交惡,不是說笑的。但讓步,也不可能像各國要求的一樣,那我直接辭職算了。這才有後來的《中俄哈薩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