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的情況下,又在另外的一份合同上籤下了自己的大名——赫爾曼·戈林。因為這份與其說是合同的東西在他看來還不如說是一份聯合性質的條約,因為上面非常明確的規定了雙方的權利和義務,主要內容包括:
1、戈林將把他旗下指揮的國家秘密警察部轉交給帝國保安總局局長威廉 魯道夫 赫斯,並且保證從此以後在普魯士戈林不在擁有和建立類似國家秘密警察這類的國內安全情報組織。
2、而作為對戈林的回應,威廉 魯道夫 赫斯將向戈林提供一切情報上的支援,包括為戈林登上帝國航空部長提供應該有的支援。
3、戈林的普魯士警察部和赫斯手下的帝國保安總局在其它的行動上保持一致,忠於總理,不干涉德國的未來政治走向。
4、如果有哪個人敢和他們乃至帝國作對的話,無論那個傢伙是什麼人,兩個人都要聯手攻擊,共同對付。當然,這最後一條是在戈林如願的當上帝國航空部長後才能生效。
雖然和原先預計的還有一點偏差,比如說條約中沒有規定戈林不能擁有自己的國外情報小組,和當戈林當上航空部長後,能夠建立隸屬於他的情報組織等等,但是做為一個臨時性的條約,能夠這樣做已經夠了,至少現在來看季明還是對他十分的滿意的,而戈林在得到那麼多好處後,相信他也不會多說什麼閒話。
那個大胖子戈林心滿意足的前腳剛離開季明的辦公室,後腳,季明就撥通了通往巴伐利亞的專線電話。這個電話是海德里希昨天才設定好的,以前保安總局和幾個地區的分部的聯絡都是透過大功率電臺,不過由於慕尼黑地區靠著阿爾卑斯山脈,所以通訊的質量一直不是很好。所以在希特勒登上帝國總理的位子之前,季明和海德里希就著手開始修建一條由柏林通往全國各地的通訊網路,當然,這個計劃是在極其秘密的情況下進行的。好在保安處有的是錢,所以進展的速度並不算太慢。而後來由於希特勒的上臺,所以這項計劃的速度又加快了不少。巴伐利亞的線路是第三個竣工的,12月6日他們進行了最後的除錯,可以說今天才得以完工。在專線電話中季明告知了駐巴伐利亞的保安處負責人,只是告訴他們一句非常簡單的話:“杜鵑該出來了!”
在接到這個命令不是命令的暗號後,巴伐利亞的保安分局立刻行動起來,很快幾輛黑色的轎車就開出了慕尼黑的保安總局分部。按著他們按照事先提供的地址找到了一個毫不起眼的公寓摟,並且在眾目睽睽之下帶走了公寓樓裡面一個單元內的所有人。
接著季明向海德里希釋出了一連竄的指示,並且和戈培爾進行了一次簡短的通話。不久以後,在當天的晚上,德國大部分的報紙都在頭版報道了這樣一個內容,而內容的標題則是驚人的一致——《國會大廈縱火案的內幕》。
看到這份充滿了隱秘和暗示的標題,而且是出版在幾乎所有大報紙的頭版頭條,這絕對會引起大部分人的興趣。不過裡面的內容卻很平淡,至少沒有題目說得那麼富有噱頭。主要的內容有以下幾點。首先是這裡面詳細的介紹了縱火犯馬裡努斯·範·德·盧勃的身份,從他出生時間,到他何時參加共產黨,何時參加了一個左派的組織國際共產黨,接著裡面又詳細的介紹了那個所謂的國際共產黨的詳細情況,包括他們的黨章和所謂的行動綱領。突然間筆鋒一轉,報道里面又開始談起了國社黨對於這次縱火案發生後的反應,然後中間穿插了幾張黑白照片,包括救火、維持秩序、搶救文物,當然戈林那張如同大熊般裝束的照片和希特勒他們和巴本會晤的照片放的最大,擺的位置也最顯眼。接著裡面開始引用起幾個事發時候的當事人的證詞,包括那個神學院的學生,警察和部分市民所目睹的情況,當然也包括對事發的時候戈林和季明他們那些高官當時在哪裡,幹什麼的詳細說明。最後文章再次的介紹起了國會縱火案發生後,所有的黨派都開始對此進行了譴,唯一沒有出聲的就是共產黨和社會民主黨。不過最後的一條季明玩了一個花樣,因為在大火發生後一個小時內,兩個黨派中幾乎所有的中高層人士全部給季明軟禁了起來,他們當然沒有辦法譴責和辯駁了!不過大部分普通的平民可不這麼認為,由於季明的幾個花招和文章作者的生花妙筆,所以普通的不瞭解事實真相的市民很快就直接的認為國社黨沒有參與這次可怕的恐怖事件,相反的,這些陰謀全部是共產黨和社會民主黨領導的左派勢力所幹的,原因是他們害怕國社黨的壯大。雖然在報紙裡沒有說過一句是左派放火燒大廈的文字,但是絕大部分人都這麼認為。
不過,希特勒看了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