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隊,正在極力強化這個地區。同時我們最高統帥部的內部也有一種看法。陸軍副總總參謀長蔡茨勒表示:“今年先小打小鬧一下,明年大舉進攻。也說不定今年就會勝利”。他們認為,春季泥濘季節結束後,完成休整的紅軍必將再次發起進攻。德軍應該在區域性地段先發制人,迫使紅軍就範。而戰線其他地段上,則依託“預先構築特別堅固的防禦”,儘量削弱進攻蘇軍。中央、南方集團軍群應該在庫爾斯克突出部,合圍紅軍中央方面軍和沃羅涅日方面軍;北方集團軍群,應在7月初進攻列寧格勒,為此需要最大限度地集中手頭的全部炮兵並使用最新式的進攻武器;所以我現在想問一下大家就目前的情況大家怎麼看?”
第三百五十六章 “堡壘”作戰
實際上季明也知道目前德國指揮部的內部出現了大量搖擺不定狀態。甚至自己的便宜老爸。一項給自己以沉穩狀態出現的威廉魯道夫赫斯也出現了這種情況。在季明看來,這位元首可能已經被俄國人的“伊斯特拉水庫”事件搞得心神不寧了。這位元首曾經給役給德國宣傳部門下達過很有意思的指示:不允許報道德軍的進攻,而要說成是俄國人先發動進攻,但被德國人擊退。德軍在隨後的反攻中,佔領了大片土地並拉直了戰線。”當然這樣一說也有很多好處。那就是,只要德軍一旦勝利,就可以說成是蘇聯的徹底失敗;就算德軍進攻失敗,德國也依然可以保住面子。
於是德國總參謀部在這矛盾的心理狀態下,也就產生了兩套方案。一套是服從於現實,目的有限的庫爾斯克戰役計劃;一個則是野心勃勃的全面進攻方案。當然,有一點很清楚:很多人都傾向於有限的庫爾斯克作戰計劃。因為他們認為如果連目標有限的作戰計劃都實現不了,那些野心勃勃的計劃也將作廢。多數軍事統帥們在多數情況下也是如此:雖然他們事先會做出各種預測,但戰爭形勢到底會如何發展,只有打起來以後才會知道。
德國最高統帥部在出臺了東線總作戰方針後,1942年5月15日,魯道夫赫斯發出了第5號作戰命令,加密代號為“堡壘”。而如果真的透過這項作戰命令的話,那麼德軍在1942年的春夏季東線進攻計劃就要最後定型了。
按照從帝國總參謀部透露出來的部分“堡壘”戰役計劃,這次德軍進攻將主要由兩個集團軍群擔任。德軍南方集團軍群突擊集團下轄:第1裝甲集團軍,“肯普夫”戰役叢集主力,應從別爾哥羅德、托馬羅夫卡地區進攻庫爾斯克以南。主力將使用在奧博揚方向;中央集團軍群第9集團軍,第4裝甲集團軍。則從奧廖爾地區進攻庫爾斯克以北。主力集中於左翼;第9集團軍在奧廖爾地區的後方由第2裝甲集團軍掩護。兩個突擊集團將在庫爾斯克及其以東地區會合,併合圍突出部內的紅軍重兵集團。位於中央集團軍群和南方集團軍群交界線(庫爾斯克以西)的德第2集團軍,則應發動牽制性衝擊牽制蘇軍。並在蘇軍退卻時立即全線轉入進攻。在具體戰術上,考慮到戰役縱深不大,魯道夫赫斯要求進攻部隊儘量輕裝簡行。另外,魯道夫赫斯還規定。如果戰役順利,蘇軍陷入混亂,他將把中央集團軍群所屬第2集團軍,以及集團軍群地一些直屬部隊,移交給南方集團軍群。並向東南發動進攻,實施“豹”戰役。戰役發起日期,最初被定在6月3日。但是,實際上,在簽署6號命令後,魯道夫赫斯卻一直猶豫不決。這位一向果斷的新元首之所以這樣,主要是因為方集團軍群司令曼施泰因、中央集團軍群司令馮博克兩個人地意見出現了分歧。曼施泰因則不斷催促儘快行動,他們的意見得到了德國陸軍總參謀長保盧斯支援。這位年輕的總長几乎把這個“堡壘”計劃看成了他個人的傑作。而他這力圖希望藉此機會好好的露上一手,甚至提出5月22日就發動進攻。但是這麼急切的計劃卻顯得有些過於地倉促。就連制定這個計劃的曼施泰因也覺得這個日期太早了。
而負責從北面攻擊的中央集團軍群司令官馮博克和第9集團軍司令莫德爾將軍,卻持相反意見。5月18日,他們兩個聯袂趕到了魯道夫赫斯在柏林萬湖的別墅。這兩位高階將領向這位新的元首闡述了自己地理由,認為庫爾斯克地區並不是很好的並以空中偵察的照片證實:紅軍預見到了德國人的進攻企圖,已經構築了堅固的陣地,兵器在這裡俄國人還擁有強大的預備隊。因此,德軍需要更多的時間和裝備。最好的情況就是撤銷對庫爾斯克地區地攻擊。而轉向中央集團軍群所在的方向。在聽了博克和莫德爾的建議之後。魯道夫赫斯徹底的暈了。他並沒有做出決定是繼續進攻呢還是接下來防守。,但是在幾個小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