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率。
彼得重視改革文化教育,開辦工程技術學校、航海學校、炮兵學校、造船學校、海軍學院等專門學校,派遣留學生到西歐學習。他還建立了博物館、圖書館和劇院,創辦了俄國第一份報紙《新聞報》,由他親任主編。
對於原來的那些守舊無能、臃腫混亂的政權機構,彼得采取堅決措施,全部取消,設立了9人樞密院和9箇中央機關委員會(後來增加到12個)。他還廢除了大主教的職務,設立宗教院來管理宗教事務,使宗教從屬於國家政權。把全國分為8個大州,下設50個省,地方政權完全屬於中央。
彼得花了很大氣力進行軍隊的改革。興辦兵工廠,造船、鑄炮,改善軍隊的武器裝備,在軍隊中首先使用馬拉炮車,要求軍隊的各級指揮官在近衛軍團和專門的學校接受正規訓練。同時,擴大徵兵,建立了一支擁有130個兵團、20萬士兵的強大陸軍和一支擁有48艘戰艦和多艘小艇的海軍。
彼得在改革過程中深深感到,過去按出身門第選用官吏這種制度的腐敗,決定打破這個舊傳統,根據能力大小來任用各級官吏。這一改革,使一些出身低微的人在政府中升任要職。彼得的第一位總檢察長雅古任斯基童年時當過豬倌;他的親信大臣、陸軍元帥緬西科夫曾經在莫斯科街頭賣過肉包子。
彼得的改革很有成效,俄國變得富強了,他向外侵略擴張的野心也大了起來。從1700年到1721年,俄國同北方的瑞典進行了長達21年的北方戰爭,目的是從瑞典手裡奪取波羅的海的出海口。瑞典也是一個歐洲軍事強國,打敗它很不容易。1700年,俄軍在納爾瓦和瑞典打了第一個硬仗,被打得潰不成軍,幾乎全軍覆沒。一年後,彼得重整旗鼓,再次攻打瑞典在波羅的海沿岸的要塞,佔領了諾特堡、尼恩尚茨堡和納瓦爾等城市。後來俄軍又屢次取得勝利。1721年,雙方簽訂和約,俄國從瑞典手中奪走了芬蘭灣、里加灣沿岸土地。
彼得對於奪取波羅的海出海口是煞費心機的。1703年,在北方戰爭初步取得勝利以後,彼得就在涅瓦河口附近的科特林島上修建喀琅施塔特要塞,同時又在葉尼薩利島上建立彼得保羅要塞。彼得保羅要塞地處大涅瓦河、小涅瓦河的匯合點,控制著通向波羅的海的水路。彼得選中這塊地方作為未來的首都,使它成為真正的通向歐洲的視窗。他驅使成千上萬的農奴大興土木,在這些荒島上建起一幢幢房屋、宮殿和一座座堡壘。1713年,新首都的建設已經初具規模,為了炫耀自己的功績,彼得就用自己的名字,給這個城市取名為彼得堡(現在的列寧格勒)。不久,彼得下令把首都從莫斯科遷到這裡。
1721年10月,俄國樞密院把大帝和祖國之父的稱號獻給彼得,俄國也正式改稱俄羅斯帝國。彼得的野心很大。在東方,他派兵侵佔了額爾齊斯河上游的全部土地,還妄想打到中國的長城腳下。但是,當時的俄國還沒有這樣大的力量,俄國侵略軍被阻在雅美謝夫湖,被中國準噶爾軍隊消滅。
彼得的改革和連年的戰爭,的確開啟了通向歐洲的視窗。但是受益的是大商人和貴族地主,人民群眾卻承受了改革和戰爭的全部負擔。苛捐雜稅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俄國社會的各種矛盾越來越尖銳。彼得在位期間,接連發生了阿斯特拉罕、頓河哥薩克和巴什基爾等幾次大規模起義。所以說,俄國這扇通向西歐的視窗是用人民的血和淚開啟的。
61。向沙皇造反的農奴
18世紀中期以後,俄國出現了一個女沙皇──葉卡捷琳娜二世。她原來是彼得三世的皇后。為了登上皇帝的寶座,她勾結貴族暗殺了自己的丈夫。彼得三世死得這麼突然,民間就有種種關於他的猜測。在廣大農村中流傳著一種說法,說他逃脫了女沙皇的毒手,已經隱藏在人民當中了。
1773年秋天,有一個30開外的漢子來到黑海北邊的烏拉爾地區。他體格粗壯,臉色黝黑,長著深褐色的頭髮。在哥薩克(逃到頓河地區的農奴、奴隸和城市貧民)當中,他走門串戶,自稱是彼得三世,並且號召大家起義,反抗女沙皇。人們一聽到這個訊息,馬上沸騰起來了。在人們心目裡,這個人是不是彼得三世,無關緊要。只要他有膽量領導起義,大家就擁護他。因為人們對沙皇的壓迫實在忍受不下去了。那時候,農奴是地主的私人財產,地位十分卑下。狠心的地主隨意打罵和侮辱農奴;在報紙上往往可以看到拍賣農奴和拍賣牲畜的廣告登在一起。許多農奴家庭被拆散,弄得他們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到葉卡捷琳娜二世統治時期,農奴連控告地主的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