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準備投降後金時,便親手寫了那張書信,讓傭人送到城頭交給喻成名將軍。
在鐵嶺城破的前後日子裡,她終於想出了這個刺殺努爾哈赤的計策。
努爾哈赤對這件事十分惱恨,在很長一段時間之內,這位汗王都沒有笑臉,以後,努爾哈赤對漢族人更加不信任了。
在薩爾滸一戰之後,明朝四路出師,三路被殲,一路逃跑,辱國喪師,遼東告警。
京城裡文武大官一片驚慌,以吏部尚書趙煥為首的大臣,一齊來到文華門跪請萬曆皇帝出宮,共議遼東戰守計策。
可是,萬曆皇帝沉迷於淫樂聲色之中,堅持不上朝,不問國事,急得群臣捶胸頓足,呼天號地,從清晨一直跪到傍晚。萬曆皇帝這才好不容易來到文華殿聽政,接受群臣追究喪師辱國的責任,一致請求嚴懲主帥楊鎬、總兵李如柏。
於是,萬曆准奏,下令處死楊鎬;怎奈此公命大,關在獄中七、八年,方被處決。連皇帝的命令都拒不執行,可見明廷中膽大枉法之徒,何其狂悖!不過,李如柏到底膽小,未等皇帝命死,他就畏罪自殺了。
處理了這兩個罪魁禍首之後,算是找對了替罪羊,文武大臣總算出了一口胸中的惡氣。
為了收拾遼東慘敗後的殘破局勢,在群臣促議之下,一致推薦起用原任御史熊廷弼為大理寺丞兼河南道御史,定慰遼東。
這熊廷弼,字飛百,是湖北江爰(今武昌)人。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中進士,以後擔任御史、兵部侍郎。
此人身高七尺,有文才武略,能左右開弓射箭,有膽知兵,剛直不阿,作風雷厲風行,嚴明有聲。遼東百姓對熊廷弼十分信任,把他當作神人一樣的敬奉。
明神宗萬曆皇帝接受大臣建議,於閏年六月二十二日,又提升熊廷弼為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經略遼東,主持遼東軍事,並賜給尚方寶劍,準他先斬後奏。
熊廷弼奉了朝命,不敢怠慢,第二天就點齊了兵馬,校閱了一遍,他發現兵器朽蝕,兵馬衰弱、甲冑蛀壞、軍旗腐爛,心中不免嘆息。到了七月初七日,熊廷弼還未到任,又傳來開原城失守的訊息,局勢變得異常嚴重。
熊廷弼決定這一次出兵,一定要把朝廷失去的面子重新爭回來,讓天朝的威風再次得到展現。熊廷弼連夜寫了一本奏章,呈給萬曆皇上,心才安下來。
剛睡下不久,天已五更時候,遂穿衣起床,帶了十八萬人馬,匆匆向山海關進發。
這位有膽有識的熊廷弼,在他這套以防禦為主體的作戰計劃裡,說得言辭懇切,情感真摯,既有聰睿,又有忠心。
可是,這份奏章卻落在了太監手裡,不送給萬曆皇上看,被作為垃圾處理了。
熊廷弼領著兵馬,一路上辛辛苦苦,風餐露宿,由於他對待士兵溫厚和氣,常常噓寒問暖,絲毫沒有做官當老爺的架子,以致贏得士兵們的信賴,即使辛苦,也無怨言,都說熊經略“愛兵如子”。
隊伍剛出山海關,探馬又送來努爾哈赤佔領鐵嶺的訊息。
熊廷弼憂心如焚,立即催馬疾進,日夜兼程,眼看沿途逃難的百姓,扶老攜幼,哭爹喊娘,悽悽慘慘,十分可憐。那些逃難的百姓,一聽說皇上派天兵來了,都虔誠地跪在路旁,請求救助。此情此景,熊廷弼見了,在馬上再也坐不住了,急忙跳下馬來,用好話去撫慰他們,勸他們重新回到瀋陽去。
難民們見到這位巡撫能體恤民情,十分高興,便隨軍前行,各自返回家園,甚至開小差的逃兵,也折回頭重新返回營地。
七月二十九日,熊廷弼的兵馬到達明朝在遼東的治所——遼陽,展現在他面前的,是一幅殘破凋敝的畫面。
他先到駐軍處一看,其零落不整,腐敗不堪的情景,猶如一群討飯花子,哪像是軍隊?
次日,熊廷弼委任李懷信為遼東總兵官,命令他抓緊整治軍隊,不得有半點拖延,如有違命者,立刻斬首。
為了整肅軍紀軍風,將那些故意怠慢不進、臨陣脫逃的將領、逃兵帶來。這些人跪在熊廷弼面前,張口結舌,無話可說。熊廷弼一見,火冒三丈,那些人嚇得一個個兩腿亂顫,有的哀求饒命,有的推委責任,熊廷弼一聽,怒上加怒,請出尚方寶劍,一聲斷喝:“拉出去,砍了!”
接著,熊廷弼又以遼東經略的名義頒發了幾張佈告,曉諭百姓們安心生產,照常經營,不必驚慌。若有私造謠言,擾亂人心的,一經查到,立刻嚴懲不貸!
經過這次整治,滿城軍民,人人懾服,個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