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2 / 4)

小說:雪白血紅 作者:溜溜

沉寂到10月下旬。

這四個月,是黑土地共產黨人寶貴的春天。他們惜時如金,全力以赴,揮汗如雨地播種,耕耘,兩年後就收穫了個金燦燦的秋天。

從當年的林彪到今天的老人,都說國民黨沒向江北推進是失算。否則,共產黨的日子將更難過。

“停戰外,我軍整補,共軍也會整補。而且共軍擴充得非常迅速,我軍卻不能儘量擴充。”杜聿明是個明白人,蔣介石也不糊塗。對於受傷的老虎,當然應該窮追猛打,置之死地,而不可放虎歸山,讓它養好傷口再撲出來。

只是,和日本人打了8年,血流成渠,接著又和中國人打,把黑土地打得雪白血紅。共產黨打乏了,國民黨也打累了,雙方都迫切需要坐下來喘口氣兒。

而且,國際國內輿論都是和平,蔣介石有壓力。還有,過江佔領哈爾濱,在蘇聯門口舞刀弄槍,也不大好。或多或少,這也是個原因。

關鍵還是兵力不彌分配。

國民黨國防部史政司編寫的《綏靖第一年重要戰役提要·作戰檢討》中,有這樣一段:㈠我軍以接收之目的,應進出松花江自有必要,惟就作戰方針言,欲壓迫共軍於松花江而殲滅之,則似過遠,以分進合擊包圍於四平地區而殲滅之,爾後向松花江進出為當。其次,就本案壓迫松花江殲滅之方針,在兵力部署上,與方針又不相吻合,即逐次使用兵力,致四平街久攻不下,其後增加兵力,亦未著重四平附近殲滅共軍之措施。迨攻下以後,即為離心推進,而成為廣泛之驅逐,卒未獲殲滅共軍也。

㈡作戰初期,我軍因兼顧遼東遼南方向之作戰,僅以新一軍擔負四平及解長春之圍雙重任務,兵力不足,以致四平久攻不下,長春淪於敵手。

而後次第以第七十一軍和新六軍兩軍加入,雖獲得四平決戰之勝利,然已遷延兩月以上時間,使敵得以從容脫離戰場,未能將敵主力擊破,貽爾後東北剿共軍事以無窮之後患。

㈢我戰略受政略影響,專注重城市及交通線之佔領,忽略殲滅共軍主力……(57)

“欲壓迫共軍於松花江而殲滅之,則似過遠。”兵力不足,才感到“過遠”。蔣介石也不是不知道,“逐次使用兵力”為兵家所忌。可兵力不足,不能一擁而上,一錘子砸下去,也只有使用添油戰術。待“以第七十一軍和新六軍兩軍加入”,連奪四平、長春、吉林,雖“未能將敵主力擊破”,也算大獲全勝之際,剛剛“平定”的南滿又亂了套:60軍184師在火線上倒戈了。

“八·一五”前的東北,大米為日本人的“專利”,只有少數“高等華人”才能進口。日本節節敗退,前方吃緊,後方吃緊,先是吃大米加高粱的“二米飯”,後來就成清一色的高粱米。於是,黑土地就有了句至今在一些老人口中還能聽到的歇後語:“小日本吃高粱米——沒法子了。”

蔣介石大概一輩子也沒吃過高粱米,但他也是沒法子了。

註釋

⑴⑵丁曉春、戈福祿、王世英編:《東北解放戰爭大事記》,十五頁。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7年)

⑶牋採訪中,很多老人都談到,這句口號是東北局在一封電報中提出來的。原電未查到。

⑷牋《遼瀋戰役親歷記》,526頁。

⑸牋《在中國土地上--蘇聯顧問回憶錄》,274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

⑹當時電報分為四個等級:標有一個“A”的為一般電報,兩個“A”為急電,三個“A”為加急,四個“A”為特急。

⑺即黃克誠、梁興初、李運昌和沙克。沙克當時為晉察冀軍區副參謀長。

⑻即羅榮桓。

⑼“呂”即呂正操,“李”即東北局副書記,北滿分局書記李富春。

⑽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軍區司令部編(1949年10月):《東北三年解放戰爭軍事資料》,6,7頁。

⑾同⑽,196頁。

⑿瀋陽市圖書館編印(1985年):《東北名勝古蹟軼聞》,185頁。

⒀劉震當時為新四軍3師第一副師長,洪學智為第二副師長兼參謀長。

⒁《中國革命史論文輯要》,982頁。

⒂“程”即冀熱遼軍區政委程子華,“高”即高崗,“陳”即陳雲。

⒃即馬林諾夫斯基元帥。

⒄“詹”即冀東軍區司令員詹才芳。

⒅12月5日,高崗、陳雲覆電為:彭羅:㈠我們對滿洲的戰略意見,詳見未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