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收武器”
自有“闖關東”一說後,豪爽、強悍、富於開拓精神的山東人,就是世代川流不息的闖關東大軍中人數最多的一個方面軍。這不僅因為山東人多地少,土地佔有極不合理,還因為山東與東北毗鄰。特別是海路,逢上順風,一晝夜就到了。筆者家鄉一些老人,至今仍固執地稱山東人為“海南人”——從大海南邊來的人。
“八·一五”後闖關東的共產黨軍隊,一半多來自山東。
“打敗日本好回家”
戰鬥英雄、某軍原副軍長瞿文清家樓後,有塊半個籃球場大小的菜地。蔥,蒜,茄子,辣椒,芸豆,大頭菜,西紅柿,7月遼西大地上生長的一切蔬菜,這裡幾乎都能見到,綠油油長勢喜人。敲門進去,老人正在地裡拔草,那模樣神態,就像母親撫侍嬰兒。
他父親是煤礦工人,他自己也從未在地壠溝裡刨過食。土改時,工作隊和農會卻給他家畫為僱農。其實這也不無道理,上海。瀋陽那隱蔽戰略、戰役、戰鬥企圖,對行軍路線、目的嚴格保密,這是一般軍事常識。
這裡還有一個更廣闊的政治背景。
9月2日,中央在給各中央局的電報中說:“因各地動員幹部和部隊去東北,規模很大,傳播很廣,容易暴露企圖,刺激國民黨美英與我不利,望各地告訴所有前進部隊和幹部不要聲張,少說多做,住意隱蔽,切實完成任務。”
還有一個也許是更重要的原因。
出關時是班長,進關時是指導員的瞿文清老人說:戰爭年代,管理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也可以說政治工作的核心,就是鞏固部隊。戰爭是需要士兵進行的,沒有兵怎麼打仗?拿破崙若沒有士兵,還不如阿爾卑斯山的一塊石頭。
那時當幹部,特別是當連長、指導員的,平時最操心,最頭痛,壓力最大的,就是怕出逃兵。防止逃亡,要發動群眾,主要是幫助教育重點人。黨員,正副班長,戰鬥小組長,一般都有個“鞏固物件”。站崗,值勤,出公差,都在一起,睡覺也挨著,醒了摸一把。“鞏固物件”要上廁所,“我也來尿了”,馬上跟去。有的就說:你別跟著了,我不能跑。誰不高興了,誰發牢騷了,誰想家了,都是“思想苗頭”,要隨時掌握。發現異常,立即報告。一仗下來,特別是打了敗仗,更要瞪大眼睛。
“八·一五”後逃亡比較多的時期,一是闖關東,二是四平保衛戰後,三是東北解放後進關。逃亡原因,一是苦,二是死,三是離不開家。那年頭不打仗的時候像節假日一樣少,隨時都可能流血犧牲。怕苦怕死就想家,家裡再苦沒有死的威脅。一些打仗很勇敢的人也開小差,就是捨不得離鄉離土。中國農民的傳統心理是看家守業。過去闖關東是無路可走,逼上粱山。抗戰打了8年,好歹勝利了,活過來了,能過安穩日子了,誰還愛離開家?
一般地說,行軍打仗路過誰家,誰就成了“鞏固物件”。
同樣意思的話,大多數老人都談過。
大都是宿營後趁機跑掉的。每到一地,除正常崗哨外,還在村外放幾處暗哨。有的怕自己睡得死醒不來,用根繩悄悄把自己和“鞏固物件”拴在一起,一動就拉醒了。逼急眼了,有的甚至用鬼子對付勞工的辦法,晚上睡覺把褲子都收到連部去。據說,有的還把手榴彈弦接得老長,像絆馬索一樣橫拉在路口上。一響就報警了。
山東闖關東部隊,除去1938年秋由晉西進入魯南的115師343旅,和以後陸續調派的少數幹部,士兵和、以下幹部基木都是本地人。每次動員參軍,都有這樣的話:不離鄉不離土的,想家了就回來看看嘛。“子弟兵”三個字的貼切和生動性,是一點也不含糊的。
過去,日本人常到山東招勞工,連抓帶騙,當場給40塊大洋,我們就針鋒相對宣傳日本人如何壓榨勞工,“下關東就是跳火坑”,去的人都死了。又講關東多苦,多麼冷,冰天雪地凍掉鼻子耳朵。
現在要離鄉離土闖關東了,就宣傳關東多麼好,地大物博,小日本苦心經營14年,工業發達,大城市多,鐵路多,樓房多,“樓上摟下,電燈電話”。
據說,新四軍3師闖關東路過臨沂時,軍長陳毅接見3師、以上幹部,講了這樣一段話:我離開延安時,毛主席讓我告訴你們,你們要到一個好地方去。那個地方是個花花世界,有電燈,有樓房,出金子,出銀子,那是個甚麼地方呢,毛主席沒告訴我,我也沒法告訴你們(哈哈大笑)……
對於闖關東路上可能發生的逃亡,山東軍區和東北局是有比較充份考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