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區歷史資料選編》,l頁。
①⑨1945年2月4日至11日,蘇聯、美國和英國首腦在蘇聯克里米亞半島的雅爾塔舉行會議,簽訂了密約《雅爾塔協定》。主要內容是:在德國投降,歐戰結束後兩、三個月內,蘇聯對日宣戰。其條件為:(i)維持蒙古人民共和國的現狀;(2)蘇聯恢復在日俄戰爭期間被日本掠奪的權力:南庫頁島及附近島嶼歸還蘇聯;大連港國際化,蘇聯恢復租用旅順港;蘇中共同經臺中長鐵路;千島群島交予蘇聯等。
②⑩王德貴、徐學新、鄭曉亮編:《八·一五前後的中國政局》,476頁。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5年)。
二、闖關東
老祖宗留下的辭典中,有句話叫“官逼民反”。其實,中國老百姓在走投無路之前,大抵不是反而是跑——“官逼民跑”。“公雞”狀的中國土地上的各族百姓,逢上天災戰禍,就像候鳥和魚類遷移、洄游一樣,是各有屬於自己的路線和天地的。
山東、河北人心目中的樂土是關東,他們世世代代走的都是一條路:闖關東。
從秦未開始,逢戰亂,內地人就浪潮般擁向這裡。清兵入關奪得政權不久,就將關東劃為禁區,嚴禁關內人涉足。黑土地是“龍興之地”,“龍脈”不可犯,一切都得原封不動地保留著。加上不斷抽調八旗兵丁入關打仗,使面積佔全國1/5的東北,人口只佔全國的0。1%左右,平均每平方公里還不到兩個人。
(客觀上,這倒像今天人類劃定的一些“自然風景保護區”。)但禁是禁不住的,人類求生的慾望比甚麼力量都強大。從康熙7年(1668年)正式封禁到嘉慶18年被迫開禁,闖關東的人流從未斷過,一浪高過一浪。
陸地關卡盤查,就從海上闖。官兵封鎖大路,就走小路,從沒有路的地方踏出條路。推車的,車上是一堆雜物和一個孩子,或是一個老人。挑擔的,一邊盛孩子,一邊盛東西。獨輪車軸瓦乾澀的噪音,在蒼天和大地間吱扭著。孩子不哭不鬧,神態木然得像飽經滄桑的百歲老人。老人白髮染成土色,渾濁的目光凝視遠方,閃爍著童稚般的希冀。不斷有人倒下,以家庭為基礎的行進單位解體了,人們就自動組成新的群體,人們不說話,見面連個招呼也不打,連路邊的“死倒”也不屑一顧,甚至跪在剛隆起的墳包前的人也是無聲地垂淚。他們把理想、信念和追求,都傾往在一雙雙血肉模糊的腳上。他們知道尋求幸福需要代價,他們還準備付出代價。只要能夠擁抱那片富饒的土地,無論付出甚麼樣的代價,都不在話下。
筆者的爺爺的爺爺,當年和一群山東漢子跨海到了遼東。漢子們暈船暈得一塌糊塗,一個個就像被潮浪衝上岸的死魚。可那一雙雙眼睛都燃燒著灼人的光彩:到關東啦!
3年困難的時間,老師組織我們到車站歡迎山東來的難民。至今印象最深的,是那些骨瘦如柴的孩子,有的還戴看紅領巾。記不得是當時還沒人想到把“盲”和“流”兩個字聯在一起,還是怎麼的,這些孩子和他們的父母,都有個挺漂亮卻沒人叫的名字——“支邊建設者”。
而“八·一五”後的這次闖關東,無論其規模、聲勢、目的、手段,以及對這片黑土地產生的影響和變革,都是史無前例的。
第3章 海陸空並進
9月初,冀熱遼軍區16分割槽曾克林、唐凱部兩個團,兩個支隊,約4千7百餘人①,到達瀋陽、本溪、南滿各地;冀熱遼軍區李運昌部三個團、一個支隊,約5千人②,到達山海關、錦州、瀋陽一帶。
10月上旬,簫華率山東軍區司政供衛等部,約1千餘人,到達安東(今丹東);沙克率冀中31團,約1千5百人,到達錦州地區;萬毅率東北挺進縱隊,約3千5百人,到達磐石、海龍、東豐、西豐一帶;呂正操率晉西一個小團,約6百人,到達瀋陽。
10下旬,吳克華、彭嘉慶率山東6師和5師兩個團,約8千餘人,到達營口地區;楊國夫率山東7師,約6千餘人,到達山海關地區,劉其人率6千餘人,到達古北口(第二年2月到東北);劉轉連、晏福生率359旅,約3千餘人,到達本溪、撫順地區;鄧克明率冀魯豫一個團,約1千餘人,到達瀋陽以西地區;文年生率陝甘警1旅,約3千餘人,到達錦州地區。
11月上旬,羅榮桓率山東軍區直屬機關和警衛部隊及幾個獨立營,約4千餘人,到達安東及瀋陽地區;山東2師羅華生部,約7千5百人,到達瀋陽以西地區。
11月中旬,山東1師梁興初部。約7千5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