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指揮了震驚世界的遼瀋、淮海、平津戰役。
黃金的黑土地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
1948年,被蔣介石通緝的毛澤東站在西柏坡嶺上,心頭也一定激盪著這樣的詩情畫意。
東流的滹沱河水,唱著世世代代唱著的那支古老的歌。掩映在樹叢中的電臺天線,日日夜夜唱著共產黨人的《勝利進行曲》。
4月22日,彭(德懷)張(宗遜)野戰軍奪回延安。
5月17日,徐(向前)周(士第)兵團攻佔臨汾。
6月11日,許(世友)譚(震林)兵團收復曲阜。
6月22日,陳(毅)慄(裕)野戰軍攻克開封。
7月6日,陳慄野戰軍睢(縣)祀(縣)大捷,活捉國民黨7兵團司令區壽年。
7月16日,劉(伯承)鄧(小平)野戰軍攻克襄陽,活捉國民黨15綏靖區司令長官康澤。
經過兩年浴血奮戰,共產黨已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取得了全國戰場上的主動權。國民黨軍隊已由戰爭開始時的430萬人,下降到365萬,能夠用於前方作戰的只有170萬。作戰方針,也由“全面防禦”,“分割槽防禦”,變為以北平、西安、漢口、徐州、瀋陽五大戰略據點為支柱的“重點防禦”。共產黨軍隊則由120萬發展到280萬,所佔面積為全國的1/4,人口達到1/3以上。
比這些數字更令人振奮的,是難以用數字表達的人心與士氣的對比。
黑土地的形勢更好看。
到1948年3月冬季攻勢結束,國民黨軍隊已被殲滅57萬人。此時,尚有十四個軍,四十四個師,加地方武裝共55萬人,但已被壓縮在長春、瀋陽、錦州三塊互不相聯的地區。人心浮動,供應困難,恨不能像冷兵器時代那樣,掛出一塊“免戰牌”。與此相對應的,則是佔共產黨軍隊1/3還強的105萬東北野戰軍和地方部隊,佔領地區為黑土地的97%,人口為86%。
一方孤城困軍,把希望寄託在不知何時何日才能到來的援軍,甚至是至今也未爆發的第三次世界大戰上。一方大軍踴躍,實力就像大地一樣實在而又堅厚,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毛澤東說:林彪現在壯得很哪!
當初,毛澤東“一則以喜,一則以懼”。那“懼”,不僅是憂懼內戰行將爆發,對內戰前途也不能說沒有憂懼。雄才大略的毛澤東,大概是未把自己當成神的。戰爭畢竟是實力的對抗。勝者王侯敗者賊。
可現在,實實在在,毛澤東是今非昔比,壯得很得意得很了。
但這一切只是勝利的可能性,還不是現實性。國民黨還控制著相當強大的戰略集團,還有很大的戰爭能力。真正解決勝負,還得透過最後的戰略決戰。
在毛澤東的視野裡,西北、中原、華東、華北和東北五大戰場,1948年秋天,“稻浪”金黃、豐收在望。而豐饒的黑土地,則是秋色濃,來得早,熟得快,應該開鐮收割的第一塊高產田。
“專顧錦榆唐”“領袖”一詞,包括這樣的含意:高瞻遠矚,能夠超越現在透視未來,指導今天走向明天。
毛澤東天才地預見性,在解放戰爭中,特別是在三大戰役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無與倫比。
結果,蔣介石不得不再三改變他的戰略方針,從內戰初起的一年內“徹底消滅萬惡之奸匪”,變成到臺灣後的“一年準備,二年進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毛澤東也不得不修改他的戰略計劃,把原定的5年打倒國民黨,輕鬆愉快地縮短為3年。
遼瀋戰役的勝利,進攻方向的選擇,是具有決定意義的一著。
1947年5月20日,毛澤東指出:
你們以八個師南追,希望能於夏秋雨季解決南滿問題,爭取於冬春雨季向熱河、冀東行動一時期,殲滅十三軍、九十二軍等部,發動群眾,擴大軍隊,該地共有人口一千五百萬,為將來奪取長春、北寧兩路,長、沈、平、津四城必不可少之條件。奪取兩路、四城必須準備的條件有三:你們已在北滿建立了強大根據地,解決了第一個條件;現在正向南滿作戰,估計不要很久,即可解決第二個條件,建立強大的南滿根據池;第三步,還要解決冀熱遼地區的根據地問題,⑸。
夏季攻勢剛剛開始,毛澤東就提出“奪取兩路、四城”的戰略構想,打遼瀋戰役和平津戰役的主意了。
1948年2月7日,毛澤東說:下一次作戰有兩個方向,一是打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