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3 / 4)

“ 那些扮演犧牲者、討債者的媽媽們,把扭曲的愛、變質的愛給了孩子。常能聽到這種嘮叨:我之所以沒活好,全是因為你,我的事業沒了,看誰誰誰……我把全部給了你,你也把全部還給我!回報的期望太高,這分情債孩子還不起啊,是可怕的事情。”

徐國靜認為讓媽媽成長的最好辦法是: 媽媽要有自已的世界,有自己喜歡的事情,能找到自己為人的快樂。

一句話就是獨立。

打個比方:就好像你也有自己的房間,你可以去孩子房間坐坐,孩子也可以到你的房間來玩,他會對你的世界好奇。一個有所作為的母親,會贏得孩子更多的尊敬。假如一天到晚賴在孩子房間不走,盯著他,孩子怎麼會對你有興趣?現如今,可是個喜新厭舊、不斷淘汰的時代。當媽的老不更新,不長出新東西,不學習不成長,孩子會對你日久生厭啊。

總結自己當媽的經驗,徐國靜說:

“人做事,需要體力、腦力、心力。哪個方面出問題,人就不算是健康的; 培養一個健康的孩子,等於母親向社會這個龐大的肌體輸送了一個健康的細胞。“ 實際上,孩子最需要愛的時期就是3 歲之前,再大到7 歲,媽媽一定要給足了。孩子一天天長大長高,對媽的需要越來越少。我女兒17 歲,她每天都有自己的安排,我想關心人家都沒縫兒呢。”

“我也在做自己的事,我只要讓她看到媽媽每天忙什麼,在她身邊有一個人是這樣生活的,這本身就是一種教育。我常告訴女兒:老媽也有過14 歲、15 歲、16 歲,每個年齡段的孩子想什麼,喜歡什麼,犯什麼錯,媽媽都有過。所以,假如你遇到困難,需要幫助,告訴我,老媽是你的死黨,是你永遠的朋友。給孩子一種安全感、踏實感,就足夠了。”

“ 我對女兒的期望只是: 一生能有自己的追求,追求的過程又是快樂的; 有一個美滿幸福的家; 有自己喜歡做的事。至於她能達到什麼程度,我不強求。”

在美國育兒的“痛苦”經歷(1)

十多年前,蔡真妮移居到了北美,那時,兒子小州7 歲。後來她又生了女兒凱莉、兒子三豬。現在,他們一家住在美國的賓夕法尼亞州,仨孩子分別上高中、小學和幼兒園。

蔡真妮大學唸的是師範,在國內當過老師,教育孩子有自己一套想法。但到

美國生活後,異質文化的衝擊,使她的育兒方法不得不改變,先前習以為常的手段,被硬生生地擰了過來。

經歷過用國外方式管教孩子的“痛苦”後,蔡真妮真切地領悟到了中美教育觀念上的差異。

● 咱們拿孩子當“物”,他們把孩子當“人”

出於職業習慣和當媽的責任,來到國外,蔡真妮特別留心人家是怎麼管教孩子的,透過點滴生活小事,細細地品味觀察著。

“老外當父母的,特別尊重孩子,跟小孩說話,父母都要蹲下來,平視孩子。他們把孩子看成一個完全獨立的人,從小就讓孩子自主,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比如,到人家做客,主人拿東西給小孩吃。這時,一般中國孩子都要看父母的眼色行事,等爸媽發話才敢動手。老外的父母絕對不表態,拿不拿,吃不吃,是孩子的事,你自己決定好了。

“看他們給小嬰兒換尿布,媽媽嘴裡會嘮嘮叨叨的: 寶貝,我要給你換尿布了,可能你會有些涼呵,沒關係,馬上就好。咱們會覺得,小嬰孩能聽懂啥呀!可人家從孩子很小時起,無論對孩子做什麼事,會告訴孩子為什麼這樣做,父母總是平等地對待孩子。”

在美國這些年,蔡真妮說她沒見過一個老外的小孩是大人追著餵飯的,都是自己吃。幾個月能抱住奶瓶時,就自己抱奶瓶喝,等到一歲左右,大人給繫個大飯兜,小孩就用自己的一套小盤小碗,坐在小孩吃飯的特製椅上,用手抓著吃,抹得到處都是。

“我家老大生在國內,老二從小是姥姥帶的,吃飯那叫費勁兒,都是追著喂的。等到三豬時,我自己帶得可輕鬆了。說了你可能都不信,我家三豬現在3 歲半,餓了,能自己烤麵包、抹果醬吃,拉開冰箱自己倒牛奶喝。凱莉9 歲,早餐都是自己弄,吃完了上學去。老大更不用說,從高中開始我就沒給他做過早飯,而且到了週末,他還會為全家人做頓早餐呢。老外從小就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不像咱們,只要孩子學習好,生活上的事老媽全包了。”

有了三豬後,蔡真妮參加了當地的“媽媽俱樂部”。這個俱樂部有五六十人,全是在家帶孩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