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地說,在看待自己的生命時,可以把負面情緒當作支出,把正面情緒當作收入。當正面情緒多於負面情緒時,我們在幸福這一‘至高財富’上就盈利了。
“長期的抑鬱,可以被看成是一種‘情感破產’。整個社會,也有可能面臨這種問題,如果個體的問題不斷增長,焦慮和壓力的問題越來越多,社會就正在走向幸福的‘大蕭條’。”
一項有關“幸福” 的研究表明,人的幸福感主要取決三個因素:“ 遺傳基因、與幸福有關的環境因素以及能夠幫助我們獲得幸福的行動。而積極心理學,可以幫助人們活得更快樂、更充實。幸福,是可以透過學習和練習獲得的。”
本-沙哈爾說:“我知道它是可行的,因為它已深深地幫助了我。”
我們的很多課都在教學生如何更好地思考、更好地閱讀、更好地寫作,可是為什麼就不該有人教學生更好地生活呢?把艱深的積極心理學學術成果簡約化、實用化,教學生懂得自我幫助,這是本-沙哈爾開設“幸福課”的初衷。
● 幸福,應該是快樂與意義的結合
讓本-沙哈爾對幸福的理解發生根本轉變的起因,是他早年的一次重要經歷。
16 歲那年,在以色列長大的本-沙哈爾獲得了全國壁球賽的冠軍。在長達5年的訓練中,空虛感如影相伴,他一直覺得生命中缺少了什麼。雖為此悶悶不樂,但他仍堅信:無論身體或心理都要堅強,才能最終取勝;而勝利一定會帶來充實感,也能讓自己最終幸福。
終於,本-沙哈爾如願以償,奪冠後的他欣喜若狂,和家人、朋友舉行了隆重的慶賀。那時,他對自己的理念更加深信不疑: 成功可以帶來快樂,過去所受的種種苦痛,都是值得的。
“可就在那天晚上,睡前我坐在床上,試著再回味一下無限的快感。可是突然間,那種勝利的感覺,那種夢想成真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