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部分,才能瘋狂讓引用數**,而且是第一時間就儘快**。
因為別人要計算,就得引用他這個資料的出處。
如果顧玩此時此刻已經是一個牛逼科學家了,那他不用做這種事情,他可以吃幹抹淨,一口湯都不剩。
但可惜他還不是。
觀測類的成果,因為是自然結果,沒人能搶。
可計算類的成果,就算結果一樣,過程、設計,人家在很多細節上挑一挑你的瑕疵,覺得你不夠嚴謹工整,就夠你喝一壺的了。
既然如此,作為學術界刷聲望的第一桶金,還是選擇適可而止、換取引用數**吧。
“這招厲害啊!估計《東海大學學報》這種所謂**、實則SCI影響因子極低的職稱倉庫,都要稍稍鹹魚翻身一把了吧?估計明年後年,《東海大學學報》的SCI影響因子,能翻一倍。”
這是作為旁觀者的孟院士,此時此刻的內心活動。
國內頂級的自然科學類**,加入SCI引用庫的,影響因子最高的有將近10,好一點的3~5也能湊出七八本。
不過各大頂級大學的學報,一般不在此列,包括東海大學學報、清華學報、中央科大學報、魔旦學報,都不行。
這主要是跟影響因子的演算法有關。
SCI影響因子,看的是過去兩年內,這本期刊上發表的總論文篇數、與這些論文被其他進入SCI引用庫的期刊引用的總次數,之間的比值。(前一個是分母,後一個是分子)
大學學報之類的期刊之所以吃虧,主要是因為它不分學科,貪多求全,本大學大部分專業,總要分潤幾個論文名額。
畢竟,也要照顧到本校研究生的畢業,以及本校教職人員刷職稱嘛。
而一個大學不可能所有專業都強,所以那些辣雞專業的論文數量,就擴充了分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