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關鍵的一年。這一年成為唐朝由極盛走向極衰的轉折點,從而也成為中國命運的轉折點。自從安史之亂後,從整體文治教化的輝煌而言,中國就開始了長期的向衰。之後的朝代雖然曾有短暫的武功強盛或疆土擴大,但卻是與盛唐不可比擬的。
這一段治亂興衰的歷史,歷來為後世所重視。不過迄今為止,由於受到民間戲曲、小說的影響,後人對於這一時期歷史人物的評價具有臉譜化、簡單化和一刀切的傾向,如把唐玄宗稱為“昏君”,把李林甫等權臣一概視為“奸臣”。實際上,開元和天寶年間,那些對時局產生了影響的人物,其作用和行為是各各不同的。後人對於這些人物的評價,可以有忠奸善惡,有是非褒貶,但在這些人物的政治行為中,有一些是由其個人意識所不能左右,為個人力量所不能企及,而是由當時的局勢和環境所決定的。這就是歷史人物在歷史大背景下所表現出來的複雜性。因此,盛唐的迅速衰敗並不是某一兩個人的責任,也不是某一個兩人所能挽回的。在歷史的潮流中,必然性與偶然性,以及二者之間關係,從來都不是絕對的。人是歷史的主體,綜合而全面地看待歷史人物,便能夠透過錯綜複雜的表面現象來探求歷史的本質。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自序(2)
本書以歷史人物為核心,選擇了具有代表性的三類人:一類是直接引導改變了歷史走向的人,比如唐玄宗、安祿山等;一類是人物的選擇將能區域性影響歷史的人,比如張巡、哥舒翰等;另一類是完全為歷史潮流所支配的人,比如大詩人李白、王維等。透過這三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