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公報。公報以蘇伊士運河具有國際性質為藉口,反對埃及的決定。同時,公報還提出將於8月16日在倫敦召開包括美、蘇、英、法、埃及等在內的24國會議,企圖製造國際管制蘇伊士運河的局面。
針對英法等國的威脅和叫囂,納賽爾無所畏懼,他表示埃及反對國際管制蘇伊士運河,並拒絕參加倫敦會議,而埃及收復運河的立場也不會改變。埃及的做法也得到了一些國家的聲援。蘇聯、*德國、匈牙利等等,這些國家的政府也相繼發表宣告支援埃及的舉動。在中東的*聯盟也表示支援埃及的行動,並要求西方國家停止對埃及的威脅。
24國會議如期在倫敦的蘭開斯特大廈召開。出席會議的只有22個國家的代表,埃及自然是不在其列,另外,希臘由於自己在埃及的特殊利益也不願牽涉其中。接下來的幾天中,參會各國各抒己見。其中,將蘇伊士運河交由國際共管這一提議,得到了與會大多數國家的認同,反對的只有蘇聯、印度、印尼和錫蘭這四個國家。
最後會議決定,由美國、澳大利亞、瑞典、伊朗、衣索比亞五國的代表,共同組成一個“五國委員會”去埃及充當說客,說服納賽爾接受國際共管的方案。結果不難想象,這群說客最終是無功而返。作為“國際共管”的積極倡議者美國,自然不甘心方案流產。不久,它便耍了個換湯不換藥的把戲,給國際共管換了個名頭,叫“蘇伊士運河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