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爵。”
老永寧侯依舊不動聲色,擺擺手嘆道,“咱們雖是翁婿,你卻是宗室出身,身份不一樣。這樣的大事,還是你自己做主的好。不過家裡的人,像你家老太太,你也得跟老人家商量商量呢。明立生性淡泊,並不是熱衷名利之人哪。”
忠義侯言辭懇切道,“正因如此,這事兒我未曾與他提起,否則依那孩子的性子,心裡怕要多想了。”
這話倒是有幾分真意,老永寧侯多少年的風雨走過來,一句話,真情還是假意,他一聽就知。如果忠義侯先把讓爵之事吵嚷的天下皆知,那並不是真心。父為子綱,不必別人,鳳明立於公於私,就不能接受。想當初,太上皇要立今上為儲時,今上還得推辭再三方能受之呢。反之,這樣暗中行事,十之八九的把事做到位了,不容反悔,才見真心。
老永寧侯道,“唉,我與你父既是連襟兒也是姻親,這是沒的說的。太后娘娘不是外人,不過,如今太后娘娘處在這個位子,多少雙眼睛看著呢。國法私情,要怎麼說呢,縱是我在壽安宮說話也得畢恭畢敬。太后與皇上都說我刻板,禮數太多。可是,我知道啊,若不刻板些,御史們又有話要說了。”
“不少人羨慕我,說我貴為外戚,輩份又高,自然無所不順的。不過,當初趙喜的案子,那時陛下就已是儲君了,照樣被拿到朝堂上討論。”老永寧侯慢條斯理道,“做外戚的難處啊,就是皇上多給永寧侯府一捧米,朝臣都不能幹的。所以,先前按例要給外戚家的爵位,我也給辭了。我不知道別人是如何做外戚的,按我來說,我這張老臉啊,是比以前還要放的低啊。”
老永寧侯多精啊,他完全是隻重實惠一派的。那會兒明湛剛入帝都,打發永定侯去了淮揚,從而命年輕的永寧侯掌九門提督的兵馬。朝臣雖知永寧侯與皇帝親近,不過,他們真不樂意看到外戚掌重權,反對的人還不少。結果老永寧侯立時辭了原本該落到他頭上的承恩公的爵位,言辭謙遜至極,態度誠懇之至。永寧侯府少了一個公爵,朝臣認為這樣總算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永寧侯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