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2 / 4)

(Heart of Africa)其坦波斯的一顆樹下。從此,這位在非洲人民還處在矇昧和被人奴役狀態,就平等地對待他們,用上帝的愛愛他們,傳福音給他們的朋友,永遠活在非洲人民的心裡。*

李文斯頓的傳奇經歷讓年輕的柏格理激動不已。郵政銀行狹窄的空間再也容不下這位年輕人的凌雲之志。上帝的靈深深地觸控著他,他決心像李文斯頓那樣,到沒有傳教士去的地方。他後來告訴他的友人,他立志要在上帝的指引下,引領一個民族信福音。

他在日記中寫到:“相信這是天父的意願,要我帶領人皈依基督教。我決心像我父親那樣,不僅僅限於口頭禱告,我還要投身實際的拯救工作。但願主指引我以正確的方向。抑或懷著對基督教的熱愛而鞠躬盡瘁 ,抑或得到聖靈和智慧而昇華。”

上帝的話象當年臨到的哈那的兒子一樣臨到他。柏格理媽媽的禱告應驗了。現在只剩下一個問題:上帝派他去那裡?

柏格理等待著。

中國,最迷人的地方

1886年11月,中國內地會中國委員會在安慶召開,中國內地會的成員範約翰看到一個異像。他寫信給戴德生的妻子珍妮,說:“我們滿心期望有100位新同工,於1887年往中國去。”每天飯前,中國內地會的創始人戴德生都和他的朋友一起唱出下列的祈禱文:

主啊!求你賜下100位工人,

都合乎你的心意,是你揀選的,

把你的愛傳到遠方——

使我們喜悅地讚美你;

主必紀念這事情,

我的耶穌必成就萬事。*

祈禱在地球的另一端,很快得到回應。位於英國康沃爾郡,人數不多的聖經基督教教會,屬於衛斯理公會,其教友僅僅分佈在英格蘭西部與南部,成員絕大多數屬於勞動人民——農民、漁夫或者礦工。但就是這些生活在貧窮中的人,卻具有狂熱的傳教熱情。他們感到上帝賦予他們這樣的責任:去關心、去愛遠在地球另一面的中國人民。他們願意奉獻他們非常有限的金錢支援願意去中國的傳教士。

柏格理,這個註定要為上帝做事的年輕人,毅然放下他在銀行的舒適工作,放下他漂亮的漁網*,他要聽從上帝的指示:到遙遠的中國去。

作為一名薪水豐厚的文職官員。柏格理的收入遠遠超過他的父親,放棄銀行的工作意味著他必須重新回到他從小經歷過的那種捉襟見肘的生活。但為了上帝,他樂意放棄。為了上帝,他願意往低處走!

在向聖經基督教教會提出願意去中國的申請時,他一定想起了李文斯頓立下的誓言:

“我認為成為宣教士的主要職責是宣講真理、教導勸勉人與傳福音,並且將基督的信仰溶入藝術與科學,成為進入人心與良知的管道。我知道,我將面臨的是譏笑、厭惡與反對,我將存著耐心、忍耐、努力去面對。我也知道,我可能因為長期沒有看到人信耶穌而沮喪,長期生活在異邦文化中而力竭。但是,無論這些因素影響我多深,我仍會依靠聖靈和耶穌,對這一切外來負面的影響,我將永不屈服。”

在申請書的最後,柏格理說到他的情況:“我沒有結婚,沒有愛人,我了無牽掛。”

上帝真是愛中國。他沒有派他的僕人李文斯頓來中國,但他獻給中國一個和李文斯頓一樣優秀的兒子:

撒母耳—柏格理。

* 注1:中文通常譯為“塞繆爾—波拉德”,筆者根據《聖經-撒母耳紀》的譯法譯出;

* 注2:參見《聖經-撒母耳紀》;

* 注3:參見《深入非洲三萬裡—李文斯頓傳》;

* 注4:選自《戴德生——摯愛中華》

* 注5:參見《聖經—馬太福音》,彼得立即放下漁網跟隨耶穌。

孔子的“勒馬懸崖”

作為中國人,要問一個問題:柏格理和其他外國傳教士不遠萬里,離鄉背井,出生入死,來中國要幹什麼?他們不圖名,不謀利,口口聲聲地要拯救中國人的靈魂,這些外國人,為什麼這樣關心和他們毫無關係的中國人的靈魂呢?

原來,這些傳教士認為中國人不信上帝,是走迷了路,而且千千萬萬的中國人因為不信上帝 ,正在毫無希望之中走向滅亡。

戴德生在他的《中國的屬靈需求》一書中以英國人的嚴謹做了精確的計算,並用英國人容易理解的畫面把中國人的悲慘處境展示給他的同胞:

如果中國人每日排隊經過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